BWV1052是巴哈的大鍵琴協奏曲第一號,也就是交響情人夢電影版中千秋王子指揮兼鋼琴獨奏,重振盧馬列聲譽的重要曲目。日前整理CD才發現我有這首曲子的CD,而且是顧爾德彈鋼琴、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版本(註1)。天哪我有這麼好的版本我自己都不記得……為了補償(補償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就認真地看了資料,一邊播放一邊打字了。

一般相信BWV1052寫於1738年,當時巴哈在萊比錫擔任湯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樂長,還帶了一個音樂家跟音樂學院學生組成的樂團/社團 Collegium Musicum。BWV1052 是給大鍵琴、弦樂和數字低音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harpsichord, strings and continuo ),並非新作,而是改編自巴哈自己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註2),以供Colleguim Musicum 的每週音樂會演出。

全曲共分三樂章,快板—慢板—快板。巴哈的寫作手法有守舊也有創新。以第一樂章為例,開場樂段(ritornello)週期性的出現,分別以d小調(2次)、a小調、g小調呈現,這是巴洛克協奏曲的傳統手法。但巴哈用了他擅長的對位法,在a小調那次以大鍵琴主導,讓弦樂部慢兩拍,用卡農的方式跟進;在g小調那次,大鍵琴跟弦樂角色反轉。這麼一來,除了轉調,更多了精緻的變化跟發展。第二樂章的慢板先由弦樂低音部吟詠鋪陳,大鍵琴主奏再以悲傷的旋律進場,用裝飾音編織出繁複華麗的音樂。第三樂章結構類似輪旋曲,給了協奏曲一個明朗歡快的結尾。

協奏曲原始的編制是給一架大鍵琴、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數字低音(註3)。因為大鍵琴聲音較小,所以在現代音樂廳裡演奏時,常常會用鋼琴代替,像顧爾德跟伯恩斯坦的版本就是給鋼琴和管弦樂團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樂團固然活力十足,顧爾德的琴音也活潑浪漫,令我大為意外。許多華麗的三十二分音符樂段,綿密又乾脆,充滿熱情與不安,非常具有感染力。放了第一樂章的結尾(註1)。在發展之後,主題以變化的形式再現,然後迅速回到最初的開場樂段,壯麗結束。

據說孟德爾頌擔任萊比錫布商管弦樂團的指揮時也演出過BWV1052。好耀眼的組合(暈眩)。不知道那時候樂曲的編制是什麼……孟德爾頌應該是彈鋼琴吧?當時(1837)他必須向收藏家借譜才能完成演出,結果演出大成功,協奏曲樂譜隔年就出版了(笑)。巴哈的音樂真是歷久彌新啊!


註1:伯恩斯坦的光芒世紀:巴哈,Sony Music,SMK60211。這首曲子也有被收到其他CD,想買的可以比較一下。音樂節錄自第一樂章結尾。
 

註2: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已經亡佚。不過因為巴哈常常改寫自己的樂曲,所以有一些改編版。姑且稱它為「亡佚的小提琴協奏曲」。
(創作年代不詳)「亡佚的小提琴協奏曲」
→1728。巴哈改編第一、第二樂章,放進教堂清唱劇BWV146《我們要經過許多苦難才能進入上帝的王國(Wir mussen durch viel Trubsal in das Reich Gottes eingehen)》的序曲(sinfonia)和合唱曲(chorale);改編第三樂章,用在BWV188《我堅決相信(Ich habe meine Zuversicht)》
→1738。改編成BWV1052。

二十世紀中,音樂理論家Wilfried Fischer根據BWV1052重建了亡佚的小提琴協奏曲,BWV1052r。大概就像某本書亡佚了,某語言學家根據譯本又譯回原文那樣,在我看來學術價值大於實質意義。

註3:數字低音可能由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魯特琴、風琴、大鍵琴、吉他、豎琴等擔任。巴洛克時代的數字低音可能由作曲家指定樂器。BWV1052是寫給單一大鍵琴的協奏曲,應該不會用第二架大鍵琴來演奏數字低音。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條目:Harpsichord concertos (J. S. Bach)、Basso Continuo。
2. 許溎芳,2005,藉由巴赫大鍵琴協奏曲作品一0五二探討改編手法之應用。
3. Wolff, Christoph, 2005, A Bach Cult in Late-Eighteenth-Century Berlin: Sara Levy’s Musical Salon

arrow
arrow

    lotuse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