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製作的紀錄片,原來的標題是The School That Turned Chinese。英國的博航特中學(Bohunt High School)在一場教育實驗中,找來了五位來自中國的老師,針對一班九年級的英國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中式教育」,並在結束時進行測驗,讓這些學生與博航特的一般生在科學、數學、中文的測驗成績進行比較。

學生換上體育服,一天從7點的早操開始。晚餐後自習2小時,7點放學。一天有12小時,學生待在學校裡。

學生從第一天的新鮮好奇,很快轉為不耐煩。傳統的聽講教育,無盡的筆記,反覆的測驗,老師們相對快速的講解,讓倍感無聊和聽不懂的學生開始反抗。

於是,這群博航特老師口中引以為傲、很棒的孩子,變成一群沒有紀律,上課聊天發呆泡茶的搗蛋學生。

中國教師不知所措。在中國,他們是有實績的老師。他們的學生考試幾乎是全A,都進入優秀大學。他們習慣自動自發,學習認真,服從教師權威的學生。

「在中國,只要你是老師,學生自然而然尊敬你們。」其中一位中國老師這麼說。跟稍後英國數學老師的發言恰成對比:「擔任數學老師必須要有一些個人魅力。你要和學生建立良好關係,這樣他們才會更願意學習。」

二三週,情況更形惡化。中式實驗教育搖搖欲墜。很多衝突其實都反映文化跟價值觀的差異。博航特校方介入,校長跟總教師的談話勉強維持了上課秩序,學生眼見抗拒無效,勉強自己繼續這種抄筆記反覆練習的上課。就連體育課,也是一堆體能測驗跟排名。因為在中國,體育成績落後會導致沒有好學校可念,所以體育課充滿了功利性。

「他很容易讓學生注意力渙散。」
「很無聊。」
「我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我覺得自己像機器人。他們好像把我們當學習機器。」

但也不是只有反對的聲音。很意外地,之中也有人比較喜歡中式老師的教學。

「我喜歡他直接清晰的授課。」
「我覺得這樣很好。我們以前浪費太多時間了。這樣剛好可以專注學習。」

最後的測驗來臨。原本討厭中式教學的學生也開始積極為考試做準備。最後的成績,中式實驗教育的學生完勝,三個科目的平均成績都高出一般班級8-10分左右。

校長對結果感到震驚。畢竟,他從旁觀察,知道這些學生並不喜歡這個經驗。但結果卻顯現出填鴨教育的速效。

PK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景是校長和總教師巡堂之後在談話。好像是校長說:「我真為這些孩子感到難過。不能怪他們表現得這麼差,」校長自己也無聊到昏昏欲睡。對照之前一個英國學生對著鏡頭說:「我真的為老師們難過。我們(的秩序)真的很糟糕。」所以中式教育就是讓人感到難過(sorry)的教育……

我看了三個晚上,比較在意的是這個計畫到底是誰的主意,還有沒拍出來的那些部分。首先,這些中國教師當中,有些在英國有教育經驗,所以應該知道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室文化。也許是出於校長的要求,他們顯然把那些部分都收起來了,所以才會遭到強烈的反抗。其次,這些學生這麼地反抗這種高壓教育,但實驗結束時他們和中國教師之間顯然有著某種師生情誼,彼此友善而依依不捨。我好奇那些不在鏡頭前的師生交流。

其實英國學生的抗拒顯然是因為文化衝擊。把中國最傳統的聽講教學完全移植到英國教室,在不同價值觀中養成的孩子會反抗是理所當然。影片中呈現的英國教育雖然片段,但可以看出他們重視紀律、尊重個體的獨特性、重視獨立思考。中式學堂裡的吵鬧,在學校負責紀律監督的教師看來是震驚又無法接受的場景。因為尊重個體的差異,同樣的科目有著許多能力分組,學生可以自在地依照自己的速度學習,發展潛能。在課堂上,學生不會馬上被告知答案,而是需要自己去討論思考。

相較之下,中式教育是生存戰。從中國教師的談話當中推斷,中國學生沒有所謂缺乏學習動機的問題。你不努力,別人很努力。學習是讓生活變得更好的唯一途徑,所以一定要上好高中、好大學。一個中國老師就說:「英國的福利太好了。如果不工作就沒有飯吃,英國學生一定會更努力學習。」中國學生為了唸名校,習於競爭,肩負著父母師長的期待,中國學生對學習充滿使命感。學習不只是權利,更是責任。

在這麼強烈的動機面前,不管誰都要輸的吧。我覺得中國學生在測驗上表現好,跟教學法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是學習動機的問題。中國式的教法大概也只有在中國行得通。淘汰過後,留下來的菁英人數已經夠多,被淘汰的就自生自滅吧。少子化的西方,人口有限,次一等的人力也不能浪費,要好好栽培,天生我材必有用。

儘管英式教育在測驗結果完敗,但是我想這場實驗應該讓英國老師們重新肯定自己的教育理念跟價值吧!面對鏡頭,英國學生提出犀利的觀察與見解。其中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說道:

「我們鼓勵獨特性,我們都想要與眾不同。我覺得中國教育像是工業化流程,他們訓練出一批有著類似工作倫理的優秀人才,但我不確定這在英國是否行得通。」

我想這種思辨的能力,不是聽講教育訓練得出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tuse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