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沒有中間地帶。有伴侶的人和單身的人互相獵殺。荒誕又詭異的場景,不帶感情的對話方式,都提醒著人們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荒誕的情節對應到現實世界卻又有著異樣的寫實感,甚至帶著冰冷的批判,讓人看著不舒服又移不開眼。

在單身動物園的世界裡,單身是罪。有伴侶的人住在城市裡,享受便利。一旦回復單身,無論是離婚、喪偶或其他理由,便會被送到市郊的飯店裡嘗試配對。45天後若是依舊沒有伴侶,單身者便會被變成動物。住宿期間,這些暫時的單身者會參加教育講習(單身不好、有伴侶比較好)、各種促進配對的社交活動(晚餐、舞會)、獵捕住在森林裡的單身者。若是獵捕成功,就可以延長待在飯店裡的天數。配對成功後,將移入共同的房間,最後則有一個為時兩周的遊艇度假考驗。堅持單身的人住在森林裡,過著游擊隊一般的生活。他們偶爾也假扮夫妻混入城市,購買補給品或探視親人。偶爾也潛入飯店,暗殺成對的伴侶。

故事開始時,大衛`(by Colin Farrell)帶著變成狗的哥哥住進飯店。被問到萬一配對失敗,想變成什麼動物,他選了龍蝦(也就是電影片名The Lobster)。「因為龍蝦壽命超過百年,像貴族一樣是藍血,終生可以生育。我也很喜歡海。("Because lobsters live for over one hundred years, are blue-blooded like aristocrats, and stay fertile all their lives. I also like the sea very much.")

我想我有點了解片商為什麼不直接用「龍蝦」當片名。如果是期待生態電影或美食電影的觀眾看了這部片一定會吐血身亡……

單身者的確長期處在社會邊緣,遭到異樣眼光對待。也許變成動物就是在比喻人們看待單身者的眼神吧。單身者最好在適婚年齡找到伴侶,這也對應了45天的期限。戀愛過程中,我們常常依據外在條件擇偶,結果有好有壞(鼻血女和跛腳男看來不錯,大衛和無情女的下場就不用說了吧)。

但除了描述單身者的不利處境,電影也對極端的單身者提出批判。影片的後半段,和無情女配對失敗的大衛逃進森林,加入單身者的陣營。影片旁白的身分也於此時揭曉,原來就是近視女(by Rachel Weisz)。影片都過半了女主角才出場,夠狠。

lobster1
據說男主角為戲吃胖十幾公斤,更狠。

在森林生活了一陣子,大衛和近視女愛上彼此,為了懲罰他們,領導者(by Léa Seydoux)將近視女帶去城市手術,弄瞎他的雙眼。大衛帶著失明的近視女逃到城市,決定弄瞎自己,是為了陪伴?或是愛情的表現?影片的最後停留在獨自在餐廳等待的近視女身上,我們並不知道大衛最後做了些什麼。

這些逃亡的單身者是另一種極權。對於企圖脫離單身的「背叛者」,他們心狠手辣的程度令人毛骨悚然。甚至對於情侶/夫妻,他們也一樣加以破壞。近視女大概是少數忠於自我的人吧!他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所以在不該單身的時候維持單身、又在不能戀愛的時候找到伴侶。他的眼睛被弄瞎的時候,曾問領導,為什麼是他,而不是大衛?我也對這一點很好奇。難道是想告訴近視女,愛情講的終究是條件,在相愛的條件(兩人都是近視)失去後,愛情能否維持,才是考驗的開始。又或更簡單更表面的,「你真是瞎了眼才會愛上這種男人!」?

總之,這部詭異的電影用詭異的方式反映出單身者遭受的社會壓力、伴侶關係如何受到體制的監督/約束、立場不同的人之間如何對彼此暴力相待等等。當然還有許多可以探討的細節,就留待大家自己品味了。

P.S. 片中有一小段情節讓我印象很深刻。金髮女和鼻血女本來是親密的朋友。金髮女最後沒有找到伴侶,在即將被變成動物的前一天,鼻血女被飯店經理找來,念了一封告別信給金髮女。但信中卻是虛言安慰,「如果時間久一點妳應該也找得到伴侶」、「你永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會想念你」、「我會一直戴著你送我的耳環」、「就算我回到城市,我應該也找不到像你這樣的朋友」之類,金髮女沒聽完,賞了他一巴掌。我最近也被人用類似的方式虛言安慰,當下有些生氣,卻不懂自己為什麼生氣,畢竟對方也是好意。看了電影之後卻有些懂了。被充滿優越感的人安慰,心情實在好不起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tuse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