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今晚播出的紀錄片。看完對超級細菌的理解好像沒有增加多少。(毆)

第一次聽到超級細菌這個名詞是2010年。當時食尚玩家的攝影師在印度拍外景受傷,因而感染超級細菌。不過攝影師回國後好像也沒什麼大礙,比起紀錄片中的大衛幸運許多——不但截肢,還接受高毒性的抗生素治療,「(吃藥時)彷彿可以感覺到抗生素正在啃噬內臟」。

超級細菌指的是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多發生於傷口感染或院內感染。片中受訪醫院的ICU曾經爆發超級細菌疫情。第一個病患感染之後,其他與他並無接觸的患者也先後發病。後來,基因學家介入調查,才發現患者可以帶原而不發病,讓傳播途徑難以察覺而無法截斷。醫療人員束手無策,甚至一度考慮關閉醫院以免造成更大規模感染。六個月後,突然出現的KPC突然消失。危機總算暫時解除。

片中提及多次的KPC是抗藥性基因,可以傳播給其他細菌。這一段我不太能理解,基因可以傳播到另一個個體?我還以為透過生殖基因才能傳播……。另一個抗藥性基因是NDM-1,也是可以在細菌間交換,擴散。這些細菌不只存活在受感染的病人體內,也可以生存在一般環境中。一旦受傷,像愛蒂那樣發生感染,就可能致命。目前有48國有KPC病例。

日劇仁醫裡,回到江戶時代的南方仁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盤尼西林(抗生素)。曾經一個小傷口可能奪走一條人命,但抗生素的出現解決了細菌感染的問題。然而,早在1945年,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佛來明就警告人們抗藥性的危險。顯然,細菌越與抗生素作用,越能發展出抗藥性。所以希望抗生素有效,就要盡量少用。如果把藥物當作商品來看,這當然非常不經濟。片中出現的輝瑞製藥,是擁有抗生素研發團隊的三大藥廠之一。美國革蘭氏菌出現時,輝瑞的團隊本來要投入研發新的抗生素。然而,股價下跌的壓力迫使他們在2011年退出研發計畫。一種新抗生素的研發,可能要花到六到十億,然而它會漸漸失效,所以為了不讓它那麼快失效大家要盡量少用藥——不用學經濟也看得出抗生素完全是賠錢貨。這讓治療超級細菌更加棘手。

超級細菌棘手的另一個原因是微生物抗藥性的基本研究並未受到重視。新藥一直出現,細菌也一直被壓制,所以CDC長期以來並未投入基礎研究。於是,超級細菌就這樣被抗生素「培養」出來。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估計,每年有2百萬人感染抗藥性細菌,而有23000人因此死亡,比愛滋病患多。只要我們身強體壯,可能與超級細菌和平共生;但哪一天受傷了、接受手術了,超級細菌可能就會變成致命的因子。抗生素原本是為了消滅細菌而發明,最終卻培育出更強悍的細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顯然可以用在這群細菌身上,但之中的諷刺令人無語。面對超級細菌崛起,人們除了祈禱,只能好好維持身體健康,增加自己的免疫力了。

延伸閱讀:
Brad Spellberg M.D., 2009, Rising Plague: The Global Threat from Deadly Bacteria and Our Dwindling Arsenal to Fight Them , Random House Inc.
就是片中提到的那本《崛起的疫病》。作者Brad Spellberg是醫生,在片中也有接受訪問。這本書除了讓大家知道抗藥性細菌的來龍去脈, 更希望破除一般大眾迷信抗生素的錯誤概念,以免在未來,細菌感染可能致命,連帶像器官移植或外科手術等等,也會變得危機重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tuse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