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按照樂譜上的踏板記號彈奏,有時會覺得樂句不連續。老師常常在譜上幫我加踏板,可是當時年紀小,只會照踩,也不知道老師加踏板的道理。自己踩踏板也都是憑感覺,看《鋼琴踏板研究》用系統化的方式講解踏板,覺得很新鮮。
唔,書如其名。分成兩部分:物理學與演奏技術。前半枯燥難懂,所以直奔後半;結果後半也不是很好懂,讀得二二六六。雖然譜例很多,邊彈邊讀還是只能讀個大概。
所以這是篇簡略的讀書筆記。
因為鋼琴是晚近才成熟的樂器,所以很多作品其實都寫在鋼琴成熟之前,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譜上的踏板記號常常付之闕如。踏板在海頓末期出現,使用可說在貝多芬之後開始,貝多芬之前的古典派音樂,講求乾淨圓潤,大可不用踏板(但也不代表完全不能用)。
鋼琴在設計上是讓人穿著鞋子踩踏板彈奏的。所以赤腳踩的時候墊一下比較好。
1. 踏板使用目的:使用踏板前需先考慮目的。
a.音樂分句
b.音響效果:朦朧、氣氛、色彩等。
2. 踏板的起落大致跟隨
a.和絃。和絃變換大概就是換踏板的時候。也有為了強調
b.節奏而使用的踏板,多用在舞曲。
3. 踩放方式有
a.與音同起落:泛音共鳴最飽滿、音色最豐富。
b.音先彈下再踩落:使音與音、和絃與和絃間連續不間斷,防止雜音、達到平均的圓滑奏效果。
c.先踩後觸鍵(用意好難懂)。
d.震動踏板。不能踩到底,以腳尖快速反覆踩放,要「均勻而細膩」,動作「完全與手指的彈奏不相干」。(也太難了吧這。完全踩不出來~)用於強奏快速音群,可以避免嘈雜的缺失。
4. 踩越深餘韻越多、音響越混濁,踩越淺音響越透明澄澈。淺踏板可以用在快速音群、變換和絃、音階、斷音等。踩踏依力道分
a.全踏板。踩到底。
b.3/4踏板。
c.1/2踏板:可分成(1)踩在1/2位置,跟(2)全踏板踩下後不完全放開,並改踩1/2,用作保留定音(通常是低音)。
d.1/4踏板。
e. 不踩。以觸鍵模擬踏板效果:(1)彈出音後放開踏板,保留指按。(2)不發出聲音按鍵(太玄了,我真的聽不出來這個效果是什麼。而且很難按鍵而不發出聲音。)
我只能分全踩跟部分踩,後者大概就涵括了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了。怎麼區分那個四分之一啊?
5. 弱音踏板:
a.弱音。
b.音色變化(回聲、神秘)。
雖然可以馬上讓音量減弱,但因其特殊音色需小心濫用。
大概的原則是這樣。總結來說,踏板的使用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大腦(決定要什麼樣的音樂),耳朵(區辨得出細微的音響變化),和肢體協調(腳能配合耳朵踩到什麼地步,手一邊還要彈)。
鋼琴也許用來演奏音樂,但彈鋼琴是運動!怪不得我怎麼練都有限啊!!運動神經太差了(嘆)。
張美麗,1979,《鋼琴踏板研究》(翻了個遍找不到出版社。自費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