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亞果出任務。這部連續在金球獎、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中和少年Pi競爭的電影,改編自美國中情局解密檔案(註)。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革命軍要求美國將遭到廢黜的巴列維國王送回伊朗接受審判;並攻佔美國大使館,五十二名美國外交官員遭扣押,最後演變成444天的人質事件。六名外交人員在佔領之前及時逃離,暫時受到加拿大大使的庇護。隨著時間過去,反美情緒越高,六人處境越加危險,美國CIA的人質救援專家東尼曼德茲(by Ben Affleck),以拍攝科幻片「Argo」為由,進入德黑蘭「勘景」,企圖以加拿大假護照帶同六人一起逃離德黑蘭。

命懸一線的救援計畫,端看無中生有的Argo能不能說服人。前CIA的得獎化妝師約翰錢伯斯 (by John Goodman)為東尼引介好萊塢製片人雷斯特席格(by Alan Arkin)。有了專業製片介入,Argo順利取得劇本版權,開了關鍵的記者會,還登上雜誌廣告。行銷得差不多了之後,東尼帶著虛構的Argo,隻身進入德黑蘭,執行一項成功不能受表揚、失敗不會被承認的悲劇任務——

Yeah, Argo fucking yourself.

雖然沒什麼驚險的動作場面,結局也可以預料,亞果仍是在關鍵的場景給了許多緊張感。尤其是最後的機場通關,看似簡單的過程卻層層障礙,每一步都走在生死的稜線上,令人捏把冷汗。最後被救的人質莫名其妙被當成英雄看待、加拿大政府得到全部的功勞,東尼摸摸獎章之後,仍然沒沒無聞。「人生在世,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裡子。」(←王家衛的台詞寫得真好。)東尼生死關頭走一回之後,追回分居中的妻子,又得到好萊塢化妝師的友誼,也算有所收穫。

argo2
小班留了大鬍子還是很帥。說真的,從心靈捕手劇本獲獎後一直熬到現在也真是不容易。當年一起出道的好友麥特戴蒙都是巨星了。

然而,伊朗人質危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花了一點時間看了一下。

伊朗這邊:當時美國控制伊朗政局,然而美國支持的巴列維國王私人生活奢華,壓抑伊斯蘭教信仰,引發民眾不滿。就在美國允許被廢黜的巴列維國王入境治病後,伊斯蘭分子佔領了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一開始伊朗政府否認與事件有關,但隔年卻以釋放人質為交換條件,要求美國(1) 遣返巴列維國王,(2) 為曾干涉伊朗內政道歉,並保證今後不再干涉伊朗。

人質事件對革命政權的利益是促進伊朗境內各派團結,加速伊斯蘭共和國憲法通過。然而,在巴列維國王去世(1980年7月)跟兩伊戰爭爆發(1980年9月)後,人質事件的利益消減,伊朗開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這邊。首先,白宮並沒有顢頇到為了顧面子而反對電影團隊的偽裝。相反地,卡特批准了一項跨軍種的秘密營救行動,難度直逼特種部隊作戰。營救行動因為沙漠風暴失敗,直升機與運輸機相撞墜毀,8名美國軍人陣亡。飛機殘骸被伊朗人展示出來,遇難者遺體則被帶到德黑蘭遊街,還透過電視轉播。據傳人質事件造成卡特競選連任失敗(1980年11月)。也有一說是雷根參謀團與伊朗條件交換,要他們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再行釋放人質,因此整起事件才拖那麼久。總之,大選後,即將離任的卡特政府在第三方斡旋下與伊朗進行談判。以(1) 解凍80億美元資產,(2) 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的條件,換回人質。整起事件在雷根的總統就職典禮當天宣告落幕,正是第444天。人質事件造成美伊斷交。

大致的情況是這樣。於是就懂了為什麼大家都說這部片是大美國主義。——雖然在我看來是大好萊塢主義。沒有好萊塢的專業製片,CIA就去空運腳踏車吧這樣。XD 最後登機時,幾片故事板就降低了官員的警戒,又何嘗沒有誇大電影的魔力。——再說了,大家可以接受復仇者聯盟的大美國主義、沒辦法接受亞果出任務的大美國主義?哎呀何必。在我看來北歐神祇索爾會加入美國神盾局、外星人非紐約不打才是見鬼了。

argo1


註:
網友duke953整理了[有雷] 亞果出任務(Argo) 劇情改編與歷史的出入。推薦。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tuse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