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記下導演的名字了,Ilan Ziv,以色列人。

第二集:《國富論》是新的福音書?

這一集深入亞當史密斯的理論。史密斯臨死前吩咐遺囑執行者燒毀手稿。沒被燒掉的是《道德情操論》跟《國富論》。後者出版後持續暢銷。作為暢銷書,國富論常被誤讀、或選擇性的使用。

譬如分工(division of labor)。史密斯提出,分工是經濟進步的必要條件。個人投入工作,出於自由的選擇。但在自由市場裡決定價格的,是大型企業,而非個人。這是國富論的道德難題,分工提高效率,促進經濟,但個人要付出代價。但分工讓工人侷限在單調的作業,讓人變成生產機器。史密斯提出分工的不合情理,並認為政府應該制止分工。

又如利己(self-interest)。利己是經濟驅動力。史密斯認為經濟是雙贏,人人都能有所獲得,並非零和遊戲。利己即為利他,他不認為全球財富是不變的大餅;他認為人能把全球財富的大餅變大,有錢人跟別人購買,會讓別人變得有錢,工廠會增加,工作也會增加。史密斯認為道德才能成就健康的資本主義。利己比貪婪或個人主義更複雜。雖然利己很重要,好的領導者還是會打造願景、說服員工,幫員工加薪。

但人們忽略其他道德,被鼓勵追求利己。

當然還有他的重要理論,「看不見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在追求私利的過程,會受到不知名的驅力,最後造就公眾利益,這股不知名的力量,就是看不見的手。例如,分工架構之下,工人分工合作,增加生產,無形中累積了國家的財富。然而,奴工、奴隸卻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出現,幫助資本快速累積。肉品乳品業中,人們用殘酷的方式對待動物。經濟學和宗教還有道德完全脫節,只有供需、數據、利潤、損失。高度分工讓末端的消費者漠視這樣的殘酷。

在實現國富論的過程中,貪婪勝過一切,社會因市場邏輯而走樣,市場經濟快速擴張,但史密斯一些謹慎、關乎道德及社會的言論,完全被忽視。簡單說,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wealth-of-nations3
國富論真的是暢銷書,隨便一搜尋就一大堆版本。

Adam Smith
不過更厲害的是20英鎊的鈔票上有亞當史密斯的臉。上面還有關於分工的一段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你所不知道的資本主義
    全站熱搜

    lotuse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