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remz -エコマーク-第三集:李嘉圖和馬爾薩斯,你是說自由?



李嘉圖和馬爾薩斯被公認是十九世紀英國社會重要的經濟學家。經濟學家分為兩派:一派代表金融體系,一派代表國家農工商的利益;兩人屬於前者。近40年來經濟的全球化是以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為藍圖,市場機制決定經濟發展。

我對馬爾薩斯的印象是人口論。人口論指出人口會無限增長,直至到食物供應的極限為止。因為人口過剩無可避免,所以大多數人註定貧困。非常悲觀。但隨著糧食危機越演越烈,我們好像在實現馬爾薩斯的預言?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建立在國家貿易的基礎上。不同國家因為氣候地理等條件,具有不同的生產優勢,開放自由貿易可以創造雙贏。譬如說,英國應該從外國進口糧食(因糧食生產成本較高),然後把重心放在發展紡織品生產,以其出口換取糧食,取得比較利益,提高商品生產數量。

李嘉圖的開放市場,不幸地藉由殖民和船堅砲利達成。片中以鴉片戰爭為例,說明英國為了平衡貿易利差,強迫中國與之通商。到了現代,方式變得更有技巧:國際借貸。IMF即為提供資金的組織。這些借貸開放跨國企業進入債務國市場,讓債務國陷入困境。迦納和海地向外國借貸,條件是開放市場給外國企業,稱為「結構性調整方案」。進口商品讓本土製造業一蹶不振。近年,終於有人提出,全球化對開發中的國家不利。取消稻米的關稅保護後(1996),海地進口美國糧食,失去自產糧食的能力。

(台灣農業也吃過很多全球化的悶虧。像糧食自給率下降、稻米水果肉類進口……等等。想到美國硬把牛肉甚至牛雜塞給我們,就覺得影片中柯林斯自責的嘴臉很假。好吧……有人說帳要算在歐巴馬頭上,但我覺得不管是誰當總統一樣的事都會發生。美國總統的義務是保護美國嘛。可以理解。)

然而,也有經濟學家以亞洲國家為例,指出開放貿易讓國家社會生活條件更好。然而,南韓工業化的過程中,國家才是重要推手。南韓經驗背離了他們的經濟理論。

李嘉圖根據市場邏輯建構社會,讓過於理想化的藍圖成為邏輯化的算式,卻也受到將經濟抽離社會、過於理想化的批評。其好友馬爾薩斯認為社會救濟讓人們失去工作能力,補助窮人破壞了市場法則。1832年,英國修改救貧法,兩年後,新的救貧法出爐,接受救濟的資格認定變得嚴格。貧民原本可以接受救濟,住在自己家裡,現在卻住到救濟院,工作才有飯吃。就狄更斯在Oliver Twist之中所描寫的救濟院情景而言,這些人生活得相當卑微。

(但我也不覺得工作換飯吃有什麼不對,總不好不勞而獲只等人救濟吧。有問題的應該是當時救濟院的待遇?)

至於勞動力從何而來?本集接續了上集的理論,說明土地私有化後,離開土地的農人成為新的勞動力。他們進入城市,以販賣勞力為生。當然,勞資關係必然存在著緊張,這可能是下一集要討論的議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你所不知道的資本主義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tuseater 的頭像
    lotuseater

    泝流光

    lotuse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